学习强国|党的领导:引领卫生健康中国道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设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卫生健康制度,实现了人民健康水平的大幅跃升。1949年到2019年,我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近14亿,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率先普及了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民医疗保障,为世界贡献了初级卫生保健制度、青蒿素、医疗援外等公共产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70年巨大成就的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充分体现。
党的先进理论指导
确保卫生健康事业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益成分,所以才能正确认识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本质,坚持卫生健康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卫生健康事业正确方向。
医疗卫生公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从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观出发,把卫生健康工作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内容,置于同军事工作和根据地政权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等医疗卫生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质,毛泽东同志指出:“药品医疗不能以赚钱不赚钱来看。一个壮劳力病了,给他治好病不要钱,看上去赔钱,可是他因此能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你看是赚还是赔?”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提出过维护医疗卫生公益性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这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认识,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球应对经济危机、治理危机和健康危机提供了中国式方案。
党的坚强政治领导
确保卫生健康工作优先地位
坚持卫生健康工作优先发展,在现代化建设启动阶段就建立比较完善的卫生健康制度,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经验和优势。能够做到这一点,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政治领导。
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始于红军时期,1927年9月三湾改编中就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卫生队,并在到达井冈山之后创建了小井红军医院,这是我们党建设的第一家正规医院。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出,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办法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更没有把卫生健康看作简单的业务工作,而是将其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和改造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结合起来。1954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关于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卫生工作的政治领导的指示》中指出:“卫生工作是一件关系着全国人民生、老、病、死的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把它管好。”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党要加强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地方担任主要领导时就亲力亲为抓医改,提出“卫生强省”的发展战略。担任中央主要领导之后,他多次过问医疗卫生工作,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等做出直接指示,并要求各级一把手亲自抓医改。安徽、福建三明等医改先进典型,都发挥了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作用。
把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是我们党的创举,体现了我们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保证了卫生健康事业面对各种利益关系时能够排除阻力,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党的突出制度优势
孕育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依托这些基本制度,我国确立了独特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没有像大多数国家那样仿照西方国家医疗体制。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并建立了覆盖全体城市居民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和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普及了基本医疗。中国创造的以爱国卫生运动、三级医疗保健网、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等为代表的有独创性的医疗卫生制度,被国际组织称为“低收入国家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的独特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深化医改的探索,逐步建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多元筹资体系;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公益性的政府办医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多部门统筹协调的监督管理体制;适合国情的技术路线等。这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制度。
党的强大组织能力
有力推进卫生健康改革发展
中国共产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组织力量,通过党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结束了近代以来国家一盘散沙的局面,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卫生健康工作涉及面广,是重大政治问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有强有力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才能够对卫生健康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新一轮医改以来,党发挥自身制度优势,明确医改是党和政府的政治责任。国务院专门成立医改领导小组,各地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同志全力抓,形成了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在改革过程中,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摩根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对我国医改均进行了积极评价。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党派政治和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影响。可以说,我国的医改,通过比较完善的制度建设,既避免了欧洲“福利国家”的陷阱,又没有出现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推进缓慢的问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党的群众路线
创造卫生健康工作独特经验
把基层组织起来,是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独特动力。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全民共建共享,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独特经验,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卫生领域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发挥了社会组织程度高、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使爱国卫生运动广泛覆盖了全国城乡。国务院于1952年3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全国城市和乡村迅速开展以消灭病媒虫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1952年年底,中央防疫委员会提升为中共中央的机构,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习仲勋分别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第一任和第二任主任。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共中央多次直接部署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包括整治环境卫生,除四害,调查研究地方病,改水改厕,中草药防治传染病,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爱国卫生运动把公共卫生事业和移风易俗、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成功应用。通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严密有效的社会组织,做到了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党的正确义利观
为全球提供卫生健康公共产品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支持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获得了巨大的国际道义感召力。半个世纪前,我国开始派遣援外医疗队,迄今已向亚非拉6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亿人次,得到受援国人民的普遍赞誉。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义举在世界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成为中国外交重义轻利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全球不平衡,和发展中国家一起争取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且,中国以自己发展的成就,给发展中国家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影响,许多国家实施了减少卫生投入、鼓励医疗机构竞争盈利等政策,世界范围内的卫生制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大医院和专科治疗过度膨胀、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足、医疗费用上涨、公平可及性下降等问题。我国提出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就是要针对西方医学模式和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这些问题,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扬我国传统健康文化关于天人和谐、防治结合、形神共养的积极成分,更加重视基层、预防,实现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更加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用较低的成本较好地维护人民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同时又避免福利陷阱。我们应珍视和巩固自己的制度优势,走好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并为人类破解健康难题做出应有的贡献,服务于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
上一篇: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