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潜心研究攻克难题 提高胃癌患者生存期——绵阳四〇四医院腹部外科科研团队

出自:宣传科   浏览次数:9837 更新时间:2020/4/3

最近有个好消息传来:绵阳四〇四医院腹部外科姜淮芜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的《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系列研究与应用》科研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项目?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又带来哪些社会效益?对此,记者采访了姜淮芜教授,讲述了他们潜心研究、攻坚克难,致力提高胃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故事。

姜淮芜,绵阳四〇四医院副院长、腹部外科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新时代健康卫士,四川省科技项目、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绵阳市科技项目、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审稿人、《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编委,四川省肿瘤学会胃癌专委会、四川省抗癌协会胰腺癌胃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胃癌学术协作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绵阳市临床流行病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项目情况

《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系列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项目属于普通外科学、肿瘤治疗学、病理生理学范畴,是一个关于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前瞻性系列研究,以精准、靶向为切入点,以提高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提高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外科综合治疗开展了系列创新工作,形成一套整合治疗方案,获得了1+1>2的临床效果。

项目包括术前或术中瘤前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术中前哨/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指导转移淋巴结定向清除手术、术中组织间靶向注射化疗技术、近端胃切除的胃裸区淋巴结清除术、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同时,开展胃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早期发现、预后评估和手术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该项目研究从2001年开始至2018年完成,其阶段性成果曾获3项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三等奖。项目成果已在全国30余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推广应用,研究论文被136家医院引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迫在眉睫,四川胃癌发病率高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中国是高发地区之一,我国胃癌患者占全球发病病例的一半左右,超过三分之二的胃癌患者诊断时已处于进展期(AGC)。

“四川地区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这样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姜淮芜说,如何提高长期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是评价胃癌患者治疗效果的标准依据。虽然早期诊断、治疗技术和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胃癌患者的预后却并没有显著变化,延长生存期仅取得很小进展。

如何改善胃癌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水平?姜淮芜说:“在现有条件无法实施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情况下,针对众多的进展期胃癌,如何探索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开展综合治疗,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应用到胃癌外科诊疗工作中去,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水平,是我们胃癌外科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

如今,外科治疗日趋“精准化”“靶向化”“个体化”。2001年科研团队开始了胃癌前哨淋巴结研究,随后又开展AGC的术前术中辅助化疗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成为该领域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申报了该领域的系列科研项目。

潜心研究,勇于攻克医学难关

姜淮芜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展的《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系列研究与应用》项目,从研究到完成,历时17年。这期间,他们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攻克难关?

“难就难在,胃癌的病因学不明,缺乏早期临床症状信号,针对性的预防就难以实施。这就导致很多胃癌患者,一旦发现都是中晚期。”姜淮芜谈到,也就是说,前端不能预防,我们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后端的治疗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就成了胃癌外科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从消化道重建入手,帮助患者改善手术后的生存质量,科研团队承担了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简单来说,就是胃切除后,我们想办法给患者重新做一个‘人工胃’,而这个‘人工胃’还必须具备正常胃的功能”。姜淮芜说,这项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手术》已在全省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四〇四医院已运用这项技术开展手术400多例,很好地解决了手术后患者进食以及内环境紊乱问题。

复发和转移是胃癌外科学者目前无法逾越的一道壁垒。胃癌外科手术之所以切除不干净,就是肿瘤转移造成的。胃的淋巴引流位置深、错综复杂、纵横交叉,一旦出现转移后,更是复杂多变,如何捕捉它清除它,成为世界的探索性难题。

“我们于本世纪初,在国内较早开展前哨淋巴结研究。将“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应用于胃癌的临床研究中,经过两年多探索,我们首先提出“二级前哨淋巴结”的概念,目的是想探寻AGC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中淋巴结清扫。于是围绕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姜淮芜说,通过这个示踪技术可以追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科学指导AGC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既可防止不必要的扩大根治术,又可以防止漏切转移的淋巴结,可显著性提高3年生存率。

不仅如此,科研团队还围绕如何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应用和临床研究,在研究中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术中组织间靶向注射化疗技术、术前或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近端胃切除的胃裸区淋巴结清除术等系列研究,减少胃癌患者术后癌组织残留,增加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降低转移率和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多措并举,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根据AGC外科手术特点,针对其综合治疗难点问题,科研团队创新提出新理论和新技术,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个体化精准性治疗策略的制定,提高胃癌患者的根治率,降低复发和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节约健康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的研究结果,已取得患者3或5年生存率显著性提高预期效果。”姜淮芜表示,同时不增加手术风险,可行性安全性均很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那么,如何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胃癌治疗中?

“我们通过参加国内各级学术会议交流核心技术、举办学习班专题讲解以及实地指导手术等方式,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为了便于更好地掌握这些新技术,研究团队还组织编写了《胃癌外科新技术》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已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为该书作序,并在《序言》中给与了高度肯定。目前,国内多家医院、研究机构已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中,在安徽、江苏、河南、四川等地30多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推广应用。

该研究项目共发表科研论文58篇,出版专著1部。其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5篇,大部分是SCI、Medline、中华系列、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高水平专业杂志。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3篇。45篇研究论文,总引用频次249次,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48次。这项成果的方法与技术正在应用于胃癌临床与科研实践,推动胃癌外科学的发展。

姜淮芜常说:“培养后备人才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要带动团队共同发展。”如今,他已培养出研究生23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全国各地三级医院的技术骨干。

小知识 如何预防胃癌?

1.保持心情舒畅愉悦,生活规律,坚持定期运动。

2.饮食清淡,少吃烧烤、油炸、盐腌、烟熏等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和进食过快过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