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世界哮喘日|解密儿童哮喘用药误区

出自:临床药学   作者:王月静   浏览次数:222 更新时间:2025/5/6

药物能有效控制儿童哮喘,但仍存在不少用药误区。值此“世界哮喘日”之际,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〇四医院)临床药学科主管药师王月静就来为大家解答常见用药误区。

误区一:哮喘只能靠药物控制,没别的办法

药物是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确定并减少与哮喘诱发因素接触,能改善哮喘控制并减少药物需求量。常见诱发因素有空气污染、过敏源(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呼吸道感染、烟雾和剧烈运动等。目前,可以通过临床变应原测定及家长的日常生活观察寻找孩子的哮喘诱发因素。

误区二:哮喘药物影响孩子生长,坚决不能用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对学龄期轻度-中度持续哮喘患儿生长受限的影响呈剂量依赖。但儿童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同,短期的评估不能预测成人时的身高。与哮喘反复发作带来的风险相比,ICS 对身高影响的作用较小,此外,哮喘控制不良对患儿生长亦有影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低剂量的ICS有效控制哮喘,同时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方是明智之举。

误区三:吸入药物后不用漱口,没什么影响

吸入药物后不及时漱口,残留在口腔和喉咙的药物就可能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随饮水或进食进入胃肠道吸收,增加全身副作用。因此,使用吸入药物后及时漱口,能有效避免口腔局部或全身副反应。

误区四:哮喘控制好了就减药,反之就加量

医生的确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变化来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少。家长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可能导致症状反复或加重,建议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误区五:哮喘药物只是治标不治本,没必要一直用药

与急救药物不同,控制性药物(如ICS)能够有效减轻气道炎症,从根本上减少病情反复。因此,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持续用药,避免突然停药。

误区六:孩子一旦用药,一辈子都摆脱不了

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部分孩子的哮喘症状可能在6岁以后逐渐改善,能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甚至停药。因此,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孩子长期依赖药物,定期随访和专业评估更加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