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时政学习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出自:今日头条   浏览次数:30980 更新时间:2017/4/7

2017年是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为弘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和发展,四川省爱卫会于2017年4月组织开展为期一月的“辉煌65年——爱国卫生月市(州)日”宣传活动,回顾全省21个市(州)爱国卫生运动65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特色、重点任务和辉煌历史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展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

绵阳市爱国卫生工作总体情况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幅员面积2.0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5.4 万,辖5县3区1 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0.42亿元,位列全省第二位。近年来,我市爱国卫生工作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科学指导,以建设幸福美丽绵阳为契机,大力推进卫生创建,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市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显著成效,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珍惜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绵阳从1992年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历时10年,到2002年才创建成功,目前已连续三届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品牌来之不易,保持更不易。为此我市通过探索和实施五大长效机制,捍卫和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使“幸福美丽绵阳”建设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使国家卫生城市的金字招牌历久弥新。

二是不断扩大卫生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卫生创建,坚持以创促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级卫生创建的相关标准。截止目前,已先后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1个、县城1个、乡镇4个,省级卫生乡镇97个、卫生村970个、卫生单位342个,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

三是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将整洁行动作为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紧密围绕行动目标,建设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联合市爱卫会相关成员单位开展联合整治,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市成功实现村庄综合整治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1.04%、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0%。

四是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地震期间构建的“九洲模式”有效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积极性,防止了灾后传染病的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新时期,结合工作重点转变,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体制,改变了病媒生物防制政府包办模式,始终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采取专业消杀服务的市场运作模式,有效控制“四害”密度。

五是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2017年,我市被省爱卫办列为全省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市之一,正积极着手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按照“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续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等五个方面狠下功夫,通过5年的建设周期逐步建立健康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显著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共建健康示范城市、共享幸福美丽绵阳”的建设目标。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图为绵阳城市新风貌(王经纬 拍摄)

1995年绵阳曾被称为“光灰城市“,经过绵阳人近10年的创建,2002年绵阳市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并先后顺利通过3次复审。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灾后整体重建,已创建成国家卫生县城的北川县全景图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安州区小坝镇创建国卫生镇前的镇容风貌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安州区小坝镇创建国卫生镇后的镇容风貌

坚持“七加强七创新”,深入开展灾后爱国卫生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给绵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市9个县市区、286个乡镇(街道)、521.7万人受灾,因灾遇难21963人,失踪779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978.4亿元。在危难之时,我市坚持“七加强七创新”,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灾后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地震后,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任指挥长的医疗救治疗分指挥部,分指挥部下设了爱国卫生组,负责城乡爱国卫生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分片负责,群防群治,使爱国卫生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综合整治,创新灾后城市爱国卫生管理

地震后,灾区群众大量涌入绵阳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市爱卫办以灾后疫情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印发文件、舆论宣传、抢建临时厕所、增设环卫设施和清扫保洁人员等措施,号召和组织群众整治环境卫生,学习卫生防病知识,开展除四害活动。绵阳城区秩序得到了迅速恢复,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进一步巩固。

三、加强疾病控制,创新安置点“九洲模式”和“京安小区模式”

地震后,灾民急剧增多,为了加强灾民安置点的管理,我市在九洲体育馆的特大安置点打造出了“九洲模式“:设置医疗服务站开展了疾病的预检分诊;设置疾病控制服务站开展疾病症候群监测、虫媒监测,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设置环境卫生服务站加强消毒服务、垃圾收集、厕所设置、粪便消毒等工作;禁止志愿者为灾民无序供餐行为,启动了学校食堂集中供餐机制。

随着板房小区建设又推出“京安小区模式”:主要做法是完善一个机制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各部门配合互动,充分发动安置点群众参与)、规范两个站室设置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站)、实施四个加强(加强群众参与、加强环境整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检查评比)、实行六个上墙(组织机构上墙、卫生人员公示上墙、责任制度上墙、工作记录上墙、情况通报上墙、健康宣传画上墙),做到七个有(有医疗室、有防疫室、有卫生厕所、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有食品卫生安全措施、有淋浴室、有净化水供应)。

“九洲模式”和“京安小区模式”为随后制定安置点管理方案提供了实践经验。

四、加强疫情防控,创新堰塞湖泄洪区群众疏散管理

我市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成为这次地震的最大堰塞湖,严重威协着北川县、江油市等下游区域130万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堰塞湖泄洪前后的卫生防病工作,协调和组织成员单位的力量,积极稳妥地开展疏散群众安置点爱国卫生工作。

五、加强防病意识,创新灾后健康教育方法

群众健康教育是灾后防疫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市通过印发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资料、巡回播放卫生防病知识、设置宣传点、开展督查等方式,使卫生防病知识实现全覆盖,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的提高了灾区群众卫生防病意识。

六、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创新灾后除“四害”和消毒工作

震后,我市在消杀药物、器械紧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主动采取专业队伍和发动群众相结合,坚持重点消杀和全覆盖相结合,科学开展消毒杀虫工作。相继派出8支疾控队伍奔赴灾区,实现卫生消毒、杀虫全覆盖。同时,组织各县市区每月4次开展蚊、蝇、鼠密度监测和预防性消毒杀虫工作。

七、加强长效建设,创新重建期爱国卫生管理

为确保灾后爱国卫生工作和卫生防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爱国卫生长效建设。一是将爱国卫生工作列入了对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二是组织了近20个医疗单位在街道上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义诊等活动。三是为了加强对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后期管理,开展了卫生先进安置点检查评比活动;四是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情况综合检查。五是深入县城、镇乡、村社对各县市区爱国卫生工作的督查指导。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图为北川地震居民集中点防病须知

绵阳夯实五大长效机制捍卫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

绵阳市自2002年成功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以来,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幸福美丽绵阳”建设,使这座西部内陆城市,在青山绿水、幸福和谐中绽放出非凡的魅力。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探索和实施五大长效机制,捍卫和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和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展示和扩大城市形象和美誉度,让市民切身感触到,美丽抬头可见,幸福触手可及。

一、不断完善组织保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加强创卫工作组织领导,由市长任爱卫会主任,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作为日常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二是锻造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是做好创卫工作的先决条件,为此每年我市爱卫办邀请全国爱国卫生专家对全市各县、市、区以及市级十一个创建大口专兼职人员组织专项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养;三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把市容环境保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环卫设备设施更新、农村改厕等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

二、建立联动共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一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为群众排忧解难。市爱卫、食药监、工商、城管等部门公布投诉电话,畅通爱国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二是建立分级包干分责包片的工作机制。市辖区及园区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辖区内所有单位卫生城市巩固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实行“责、权、财、物”一体化管理;三是建立城乡联动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管理力度,统筹城乡规划、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工作制度。市爱卫办将国家卫生城市新标准及涉及爱国卫生工作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印发《绵阳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规范》。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明确各项指标牵头办理部门的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部门职责、管理权限,依法依规强化管理,保障各项城市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建立督查机制,完善督办制度

一是经常性督导和指导,针对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工作中的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餐饮三防设施等薄弱环节及时反馈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督促整改;二是在社区开展国卫巩固工作试点,给予相应工作经费,强化社区内日常卫生、健康教育、小餐饮等工作。三是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暗访检查,建立市、区(园区)、创建大口和单位四级检查评比制度,推进了卫生创建工作。

五、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奖励长效机制

将巩固国卫工作列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市目督办每年对各级政府和各创建大口年度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推动国卫巩固工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20150605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新闻发布会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绵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前旧貌-《临园十字路口》 摄影:钟欢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绵阳城市新风貌“炫彩三江·美丽绵阳”夜景灯光秀

绵阳城市新风貌“炫彩三江·美丽绵阳”夜景灯光秀采用国内最为新颖的媒体立面照明手法,采用了LED点阵成像和GPS音视频同步两项关键技术,在涪江核心景观区域内的54处临江高层建筑滨水立面上,安装了近18万个点光源,170余套音响设备,以涵盖了绵阳科技、旅游、历史、文化、人文诸多本地元素为主的多媒体动画,构建起规模宏大、精彩纷呈的灯光表演。

实践探索求真知,理论创新开先河

—记涪城区爱卫办撰写《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务》事迹

2016年在绵阳市涪城区爱卫办的精心指导下,该区杨家镇成功创建成首个国家级卫生镇,不仅提升了该镇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为基层爱卫办指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固化经验,推广经验,该区爱卫办把创建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工作方法、以及对标准的把握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和做法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和阐述,最终撰写约二十万字的《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务》,开创了基层爱卫组织在理论创新上的先河。

《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务》是涪城区爱卫办紧密结合杨家镇创建的实际工作,从组织设立、筹备部署、全面实施、重点整改、综合评估、申请验收、建立长效机制等全方面的叙述。全书由正文和附件组成。正文由前言、基本原则、指导思路、组织机构体系和职责、申报和工作流程、标准解析、暗访指标分析和整治措施、资料准备等八个章节组成。附件归纳了国家卫生乡镇创建中涉及的16项法律法规节选内容。

《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务》的诞生,既是涪城区爱卫办的心血凝聚,更是爱卫人扎根基层心系创卫的具体体现。山川因河流而壮美,五岳凭江河而绵延。涪城区爱卫办正是紧紧抓住创建国家卫生镇这条河流,帮助杨家镇培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帮助他们打造一张闻名遐迩的名片,一块招揽四方宾朋的金子招牌。以此彰显了杨家镇的实力、内涵、品质,提升和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务》的诞生,也是杨家镇党委、政府鼎力支持的产物。正是他们矢志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躬耕不缀,锐意进取,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硬生生地蹚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在贫瘠的土地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的道路上描绘出“最美乡村、五彩田园”的壮美画卷。

“十三”五规划,国家卫生镇创建将成为常态化工作,为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顺利推进, 涪城区爱卫办立足从普通且平凡的实践活动中,提炼和升华具有指导作用的思想理论,再反过去指导实践,这是基层爱卫组织在工作中的创新之举,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辉煌65周年——绵阳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