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ESD再出新招制胜早癌,你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出自: 更新时间:2021/1/15

ESD是指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采用 ESD技术成功实施了首例下咽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不开刀、不见疤痕,取出“汤圆”大小的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解决患者“食不下咽”的难题。

55岁的吴先生两年前因为进食梗阻,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食管癌及贲门癌”,在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后,进食基本恢复正常。

然而几个月后,因吴先生进食梗阻反复发作,又多次在当地医院行“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治疗,进食梗阻的情况并未缓解,于是经多方打听,便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

入院后,文黎明主任带领团队对吴先生实施了常规内镜下精细检查,观察发现下咽及右侧状隐窝处有不规则大小约4cm的粘膜异常改变,考虑为下咽部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取活检确诊。活检病理证实为(咽部)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经过消化内科医生团队的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通过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将病变从咽部“挖”下来,达到根治的目的。

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和准备,手术如期进行。

在麻醉科、内镜中心的医护团队共同努力下,由文黎明主刀,用时3小时将病变组织整块“挖”出来,创面完整,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后经测量病变组织大小约3.0*2.5cm,这么大一个“汤圆”长期卡在吴先生的喉咙里,哪还能吃得下饭啊!

术后,吴先生平安返回病房,第三天便能吃下流质食物,进食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及穿孔症状,预后非常好,目前,吴先生已康复出院。

十多年来,我院消化内科积极推进消化道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成功完成多例高难度ESD手术,积累了丰富的内镜诊疗经验。此为绵阳地区首例下咽部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志着我院的消化内科内镜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科普时间

下咽部又称为喉咽,位于喉的后面及两侧,起于舌骨沿线以下,至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上续于口咽部,向下连接食管,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下咽癌患者发病位置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或咽异感症,确诊时大多数已为中、晚期。

与传统外科手术对比

下咽部与人体的吞咽、呼吸及言语功能密切相关,目前下咽早癌常规的治疗手段为经口激光微创手术,此方法无法处理延伸至颈段食管的病灶;对于早期下咽部肿瘤也可进行手术治疗,传统耳鼻喉科的开放手术常涉及到喉功能的重建问题,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复杂、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而采用ESD治疗不仅能够达到病灶区域的完整切除,还具有手术创伤小、保留原解剖结构不影响喉功能、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极大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成熟的内镜操作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治疗。

为何手术难度高?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本身是一项安全性极高的治疗手段,但下咽部ESD治疗的难度显著高于食管癌。其中一个原因是下咽部ESD的操作空间狭小;另一部分原因在于环状软骨、咽后壁等结构的阻挡,内镜难以进行稳定地停留及连续地切割,所以内镜操作者需有相当熟练的ESD技巧。

上一篇: 特色内镜技术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