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护理天地 -

2017版"患者安全目标"解析

出自:护理部   作者:护理部   浏览次数:35786 更新时间:2016/11/22

2017版"患者安全目标"解析

日前,中国医院协会发布最新版“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此次发布的目标较前更加简化,涵盖内容更全面,并提出了两个新的患者安全指标。

“患者安全目标”是倡导和推动患者安全活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自2006年起,中国医院协会连续发布“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患者安全目标”是在历年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设立的,更具操作性。

一、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

  • 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 目标二  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 目标三  确保用药安全
  • 目标四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 目标五  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 目标六  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 目标七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 目标八  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 目标九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 目标十  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本次发布的安全目标与之前一版相比,增加了“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和“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两个条目。

(一)患者参与能提高护理安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患者的参与能提高护理安全。但是,影响患者参与度的因素较多,如患者的就诊体验(体验不局限于医护人员和医院),并且由于患者情况多样无法确保患者的参与度一致。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其结局,应将提高患者参与度作为目前临床实践的重点。

 2009-2010年间,美国健康研究和质量机构根据文献回顾制定了患者和家属参与的指南。其中指出,为了提高患者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首先应鼓励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公开坦诚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积极参加查房,给患者和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的机会。其次,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教育也非常重要。通过入院后全程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护士对患者和家属参与的意识,管理者应从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开始,通过系列频繁的培训加强护士的意识。护理管理者应该把患者的参与作为护理优先考虑事项。

此外,在推广患者参与的过程中,离不开医院和护理部领导的支持,可以把汇报患者参与度成果作为常规,比如在年终总结时探讨如何通过患者的参与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结局,保障患者安全。

(二)重视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 

随着医学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装备品种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根据医学装备在临床的用途及与患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依据风险程度由高至低,大致可将医院现有医学装备分为如下7类:


  • 生命支持类设备:呼吸机、心肺复苏机等;
  •  治疗类设备:电刀、输液泵等;
  •  监护类设备:多功能监护仪、麻醉监护仪等;
  •  诊断类设备:心电图机、超声诊断仪等;
  • 与患者直接接触设备:X光机、CTMRI等;
  • 与患者无接触设备:紫外线灯、无影灯等;
  • 与患者诊疗无直接关系设备:空调、计算机等。  
      这其中,很多医学装备是护士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医学装备所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此前本刊微信已发文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归纳起来无外乎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和质量不过关。目前护士群体中新护士较多,对新护士及时有效地进行医学装备使用的有关培训是管理者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可以说正在飞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全面预约挂号、电子病历等均为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就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如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按照《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应定为三级安全等级保护。不管是医院层面还是医护人员这些实际使用人员,都应重视对患者信息的保护,提前分析风险,做好针对性预防措施和紧急预案,避免发生由于疏忽出现黑客、违规、负面宣传和泄露患者隐私的风险。

                                                                                                                                             

                                                                                                                                                    转载:中国护理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