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直肠癌术后再度发生 保肛还是保命?且慢,内镜技术“双保全”

出自:消化内科   作者:文琪卉、晏勇   浏览次数:9052 更新时间:2021/4/30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主任文黎明为一名近肛门齿状线2cm的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实施了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ESD),成功保住了肛门,避免了消化道重建,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雷婆婆今年74岁,13年前因直肠肿瘤在当地医院进行了肿瘤切除术。近期,雷婆婆反复大便不成形还伴有下腹疼痛,通过当地医院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后,发现雷婆婆患了“直肠绒毛状腺瘤”。

没想到13年后,直肠肿瘤再次悄然而至,拿到报告的雷婆婆一家人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但雷婆婆治疗疾病的决心非常坚定。经过多方打听和朋友介绍后,雷婆婆一家慕名来到了我院消化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和充分讨论治疗方案后,4月23日,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文黎明带领其团队为雷婆婆实施了直肠侧向生长肿瘤ESD术,手术历经2.5小时,顺利完成,目前雷婆婆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在回忆起手术过程时文黎明表示,术前发现病变横跨原手术吻合口疤痕两侧,呈侧向生长,我们采用隧道技术,从肛侧进镜,到达吻合口处,粘膜下水垫不能有效建立,原吻合口处与肠纵轴垂直横行一排吻合钉,剥离十分困难,深了要穿孔,浅了会伤及粘膜造成切除不完全,通过小心紧贴吻合钉分离,终于完整剥离病变,标本达到6.5*5.0cm,送病理科后也进一步证实了雷婆婆的直肠再发生早癌。

据消化内科副主任杨亚玲介绍,针对雷婆婆的病情,外院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呈侧向生长发育,该类息肉癌变率较高,尚不除外目前病变已经癌变,有手术指征。该病变距离肛门齿状线仅有2.0cm;

传统外科手术可完整切除病灶,但无法保住肛门,需要改道建立人工肛门,生理解剖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不仅创伤大,还会降低今后的生活质量。

内镜下手术可完整切除病灶,依据术后病理情况还能达到治愈性切除目的,保住肛门避免消化道重建,极大程度提升了该类患者的后期生存质量。

近年来,我院消化内科紧跟国内外内镜技术前沿,不断吸收创新,在消化道早癌早诊、早治上不断前进。截止目前,已为数名直肠肿瘤(早癌)患者实施ESD治疗,成功为患者保住肛门避免了外科手术人工肛门,“保肛运动”持续进行!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大肠癌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概念最早于1985年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它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而非主要呈垂直浸润生长,故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腺瘤,好发于结直肠,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80-95%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0年左右。大肠息肉癌变之路较为漫长且隐匿,先后一般会经历小息肉-大息肉-息肉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癌变。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隐血阳性等不典型症状。随着大肠癌的发展,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大便性状及习惯改变、便血、黑粪、腹痛、腹部包块、甚至肠梗阻等,可伴随有贫血、发热和消瘦等症状。防治大肠癌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为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年龄超过40岁、长期低纤维饮食、家族中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的、有腹痛、便血、体重下降,合并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患者更需要密切随访结肠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