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最美护士"系列报道之二十五——手术室护士黄桂平
她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女子,她是与手术患者同行的天使。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她用一颗无私与奉献的心来关爱着每一个手术患者,她用南丁格尔般的慎独与尽责来完成每一台手术的配合。她一直恪守“一切以工作为中心,手术患者为重点,一切以病人的需要为宗旨”的工作理念,她用感恩的心,勤劳的手践行医学誓言,她就是绵阳404医院手术室护士黄桂平。
2003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同年来到404医院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对待工作尽职尽责,照顾病人无微不至,本着细心耐心高度责任心配合手术,获得了病人家属以及科室护士长、科主任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员工”;2008年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发表论文《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78例老年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她自参加工作以来年复一日地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护理岗位上,心脏手术、胸科手术、胃肠外科手术、泌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急诊抢救手术…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节假日,为了手术患者她舍弃了对丈夫的柔情,对孩子的母爱,对双亲的孝敬。
孩子,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意味着人生最重要的事,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生完孩子,产假期间本该好好去呵护宝贝成长,享受与孩子的天伦之乐。因科室人员紧张,她主动放弃了两个月产假,早早的回到属于她的那一片天空——手术室。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用责任和爱心诠释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
因为工作,她的爱更多的是给了手术患者,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三个月开始就跟随先生的父亲代养,孩子呀呀学语先叫出的是爷爷,而“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是一个抽象而摸糊的概念。每当孩子生病的时候,身为护士的她却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孩子。都是爷爷带着孩子上医院看大夫,而她这个当护士的妈妈却没能给孩子尽一份母爱。孩子今年2岁,由于孩子通常是爷爷照顾,很粘爷爷,不和妈妈玩,不和妈妈睡,她只好在一旁偷偷抹眼泪。
很多人因为有一个学医的女儿而引以为豪,可以更多的照顾自己,但是,作为女儿的黄桂平却感到深深的愧疚。她老家在农村,父母都居住在老家,参加工作后,几乎很少回家,每次回家都是带着愧疚,特别是有一次母亲生病,行动不便,需要四处求医,而此时正值手术室高峰期,她没日没夜地守在手术台,全神贯注的配合手术及医生,直到一个多月后,手术量稍微缓解。这时,她才想起年迈的老母亲患病还在住院,含着泪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母亲四处求医,而作为学医的女儿却不能陪伴左右,每每想起这件事,他的心里充满了愧疚。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特别是要承担突发紧急手术。晚上加班更是经常的事了,经常有这样的日子,晚上两三点接到电话“有急诊手术,速来参加抢救!” 她不得不将舒适、温暖抛在身后,顶着刺骨的寒风向医院奔去。漆黑的深夜,冷清的马路,呼啸的北风,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表情都有些麻木了。可当她疾步走上手术台,面对那张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和那双祈盼生命的眼睛,顿时,同情之心、爱怜之情却又油然而生。无影灯下,她们和死神作斗争,她们同时间争分秒。当东方露出一抹曙光时,蓝色口罩上露出的一双双眼睛才逐渐舒展而露出笑易,手术成功了,病人脱险了,当她把病人推出手术室时,焦急等候的家人流下了热泪。一刹那间,一股从未有过的体验蓦然涌上了心头:原来她的岗位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维系着健康、快乐,它甚至维系着一个人的生命。每天手术室门口迎来一个又一个带着焦虑带着痛苦的病人,当看着家属们恋恋不舍的与病者分开,眼睛装满了期盼装满了担心,她的心早就跟自己说“把患者当成我们的亲人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曾几何时,当她把病人推出手术室告诉家人,“手术做完了,很顺利,我们现在送回病房。”一句简单而又平凡的话语立即使着急等候的家人紧琐的眉头慢慢舒展,家属和患者一个感谢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谢谢,她的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满足。
在亲人眼里,也许她不是合格的女儿,不是合格的儿媳,不是合格的妻子,不是合格的母亲,但是她却是一名合格的护士,是一名优秀的医院职工,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很多人都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却仍有像黄桂平一样的护士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的奉献。她们用心去呵护生的希望,用情去拓展爱的空间,用自己的健康换回许多人的健康,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