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16年1月1日  星期一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 绵阳四0四医院新增科室“对症下药”

出自:脑血管病科   浏览次数:6350 更新时间:2022/1/14

冬季气温降低,一些疾病很容易“找上门”,特别是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

有人好奇,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专业说法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比如常见的脑卒中、脑中风、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简单来说就是,出现了头晕、晕厥、偏瘫、视野受损、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突发的神志不清、突然的剧烈头痛等症状,就可以到脑血管病科一探究竟。

新年伊始,绵阳四0四医院增设的脑血管病科,开诊了!

这是绵阳市唯一一家多学科整合独立建制的脑血管病科,专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合理的个性化临床方案,提供全方位临床诊疗策略的专病诊疗中心。

顺势而为  实施“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

为什么要专门增设脑血管病科?用一组数据道出中风防治形势的严峻,以及对脑血管病防治的迫切需求----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显示,我国人群终生中风(脑卒中)发病率为39.9%,5个人中有两人就会患中风,位居世界首位,40岁以上卒中患者1318万,年死亡190万人。而绵阳地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18%,已进入深度老龄化。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建设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多家医院开始改进卒中诊疗流程与模式,探索建立卒中中心。大多数卒中中心为多科整合,又相对独立的协作救治模式,较之前提高了卒中救治率,但大多数存在临床科室间相互“不买账”,同一疾病,各专业间因治疗角度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不能使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临床方案。

2021年6月18日,国家十部委联合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明确指出,完善脑卒中综合诊疗模式推进多学科密切合作诊疗模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

顺势而为方为大道。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同病种临床技术人才融合的脑血管科组织模式,将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降低患者次均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举例来说,颈动脉狭窄患者,目前的治疗方式有药物保守治疗和开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介入(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方式,大多数患者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实现血管重建,解除狭窄。但不同个体从手术安全性、风险性和效果来说,可能更适合做开刀或者是介入,或者药物治疗。

“我们将根据患者病变性质、年龄、血管路径、神经影像、手术并发症风险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讨论,最终给患者制定出一个风险更小、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好的治疗方式,最大可能的减小患者风险,提高疗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正方说,这有别与其他医院多科协作的“卒中中心”,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

资源整合  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临床方案

这个新建的脑血管病科与其他同类医院的脑血管病科有何区别?绵阳四0四医院脑血管病科由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神经介入等专业组成的的多学科、多专业深度融合、独立建制的脑血管专病临床科室。

从特色技术来看,该科室可开展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术、急性脑梗塞介入取栓术,脑出血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脑出血微创显微血肿清除术,颅内外血管慢性闭塞搭桥血运重建术、慢性颈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支架成型术,慢性颅内动脉闭塞介入开通支架成型术,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等技术。

从专业设备来看,该科室拥有卒中影像AI自动化分析平台两台,将精准化分析患者病情,提供临床诊疗策略指导,精准筛选出急性脑梗死错过传统溶栓、取栓时间窗,适合能够通过溶栓、取栓获得康复的患者。通过这套设备,使原本失去机会的60余位患者康复。

从专家配备来看,都是“顶尖”人才。该科室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专家蒋正方教授兼任科室主任,各亚专业专家受科室主任统一领导和管理。每个患者均接受多个亚专业专家讨论后制定最优方案,然后再实施,避免传统诊疗模式下,患者的治疗方案由一个专业主治医师或者主任制定方案的缺陷。

技术、设备、人才都是“优中选优”,服务也紧跟上。脑血管病科秉承“精准化、规范化、合理化、个性化诊疗”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服务,简便就医流程,为给救治脑血管病患者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是我院的院长工程,从制度制定到政策支持,从流程优化到质量控制都是由院长亲自主抓,救治效果和良好预后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其中急性脑梗死取栓手术患者良好预后率达到68%。”蒋正方表示,科室常年“7x24小时”设置脑梗死、脑出血等危急重症脑血管病治疗团队,保证脑血管病人的抢救及时性、安全性和良好效果。

专家支招预防脑血管疾病:

1.易患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除了传统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三高”人群以外,心脏病、吸烟、肥胖、不运动、酗酒、压力过大等人群也是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其中高血压是主要原因。

2.在生活中应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降低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主要途径,其中运动最为重要,运动可以改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肥胖,同时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多食用素菜水果。良好的生活方式应该从40岁左右开始,相较于老年时启动更能有效降低风险。

3.冬季血压易升高,冬季要注意哪些方面,谨防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

良好的血压达标:健康人群≤130/80mmHg,心脑血管患者≤140/90mmHg,可降低70%的发病率和30%复发率。家庭自主监测血压、清晨血压最为重要,建议家庭自备袖带式血压计常年监测血压;降压药物应选用长效制剂,根据全身情况必要时联合用药,应定期专科医师随访,切勿“听别人说”自行用药。

冬季应注意合理膳食,多饮水,避免清晨锻炼,建议傍晚锻炼。避免老人独居,如有症状及时就诊,避免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分享到: